從白雪皚皚的北疆到芳草萋萋的南國,從一望無邊的西部草原到綿延起伏的東部丘陵,最近10年,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的生態文明畫卷迅速鋪展開來,中國自然保護地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切實加大自然生態保護力度。
目前,國家公園建設和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蹄疾步穩地全力推進,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和建設發展機制逐步完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景觀、自然遺產和生物多樣性逐步得到系統性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的“中國故事”廣為傳播。
建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國家公園建設取得兩大標志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工作,親自主持會議審定一系列制度文件,多次赴國家公園及體制試點區考察,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國家公園建設掌舵定向。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實施一系列有關國家公園的重要文件,構建了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國家公園法》被列入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年內預備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為了加強過渡期保護管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出臺了《關于加強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推動出臺了《國家公園設立規范》《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技術規范》等5項國家標準。
近幾年,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取得兩大標志性成果:
一是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國務院批準5個國家公園設立方案,范圍涉及青海、四川、吉林、海南、福建等10個省份,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第一批國家公園的設立,標志著國家公園這項重大創新制度落地生根,國家公園建設邁入新階段。
二是布局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2022年11月30日,我國正式印發《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方案明確了國家公園創建設立工作流程、主要建設任務和實施保障措施。按照《方案》,中國在全國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把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遺產最精華、自然景觀最獨特、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嚴格保護起來,總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0.3%,涉及700多個現有自然保護地。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推進功能優化和體系重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建立了近萬處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這些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重疊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要創新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機制,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把具有國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行嚴格保護,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要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工作。林草系統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建立法規制度政策,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做好頂層謀劃。
2020年2月,我國正式啟動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目前,經過多輪修改完善,《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初步形成。整合優化落地后,歷史遺留問題和矛盾沖突將得到有效解決,自然保護地布局將更加合理,初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在加速整合優化的同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積極推進建章立制、加快自然保護地規劃審查審批、強化監管、優化完善自然保護地標準體系,與中國科學院共建國家公園研究院,指導推動地方和高校建立了一批國家公園研究平臺,在自然保護地內建立了一大批科研工作站和監測站點。
保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向世界講述人與自然和諧的“中國故事”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利于分級管理、分區管控、精準施策,實行差別化保護措施,增強生態保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一年多來,保護管理取得了積極成效。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生態系統整體保護,藏羚羊種群恢復到7萬多只。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體制、整合資源,保護了全國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著力打通13個大熊貓局域種群生態廊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立了集保護、監測、科研于一體的管理機制,實現東北虎、東北豹定居、擴散,東北虎種群數量達到50只以上,幼崽存活率提升到目前的50%以上,東北豹種群數量達到60只以上。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著力加強雨林生境恢復,海南長臂猿得到有效保護,種群數量恢復到6群37只。武夷山國家公園開展商品林贖買、毛竹林地役權管理,實現集體林地林木統一保護,近年來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17個新物種。
在自然生態保護得到加強的同時,國家公園園區居民的獲得感也顯著增強。各地統籌民生改善和社區發展,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差別化生態補償模式,優先選聘園區居民參與國家公園生態管護。三江源國家公園推行“一戶一崗”,共選聘2萬余名生態管護員。大熊貓國家公園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設抵邊示范村屯,中央財政全額承擔野生動物損害補償資金。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充分發揮黎族文化、熱帶雨林、茶旅融合等優勢,實現生態美、百姓富,2022年毛納村旅游收入達597萬元,王下鄉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武夷山國家公園推動生態茶園建設,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
國家公園正在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代名詞,自然保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央視推出的《秘境之眼》欄目播放自然保護區自動攝像機抓拍的野生動物自然生活場景,上百億人次觀看,實現了人與野生動物“不被打擾的相逢”。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自然保護地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顯著成就。
中國自然保護地的國際認可度也在顯著提升,2018年以來,中國新增兩處世界自然遺產、6處世界地質公園,總數分別達到14處和41處,均居世界第一,3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人與生物圈網絡。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公園的掛牌設立和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的持續深入,自然保護的“中國故事”將更加豐富,更加生動。
免責說明:轉載于中國綠色時報,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